岩浆作用与青藏高原演化

课程介绍

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高原,号称世界的“第三级”,被国际地学界公认为研究大陆动力学最好的天然实验室。本课程中通过岩浆作用来研究青藏高原演化的科学问题。
 

课程章节

岩浆作用与青藏高原演化(1)

岩浆作用与青藏高原演化(2)

岩浆作用与青藏高原演化(3)

岩浆作用与青藏高原演化(4)

讲师介绍

讲师:莫宣学

职称:院士

简介:1981-1983年在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,访问学者; 1986-1990,任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; 1990-现在,任中国地质大学教授; 1993至今任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院长、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副校长。长期以来,莫宣学教授在岩浆热力学基础研究、青藏高原研究和“三江”特提斯成矿域岩浆作用与成矿关系研究三大领域取得了突出贡献。 莫宣学教授在岩浆热力学基础研究领域开展了创新性实验研究。1982年发表了在美国劳伦斯国家实验室完成的含Fe2O3多元硅酸盐熔体中主要组分偏摩尔体积实验成果,首次在国际上提出了含Fe2O3熔体密度预测模型。不同深度(压力)条件下岩浆氧逸度的估算,对岩浆成矿作用和行星演化有重要科学意义。该成果获得两份美国国家报告的高度评价,迄今已被Nature、GCA、JGR等著名国际杂志他引111次。 青藏高原的形成与演化是国际地学界最为关注的课题之一。莫宣学教授运用“岩石探针”的理论与方法,对青藏高原构造-岩浆作用进行了长期系统地研究。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时限,是国际争论的热点。前人对碰撞时间的认识存在很大差异(70-35 Ma),莫宣学教授通过长期研究,提出印-亚大陆碰撞起始于65Ma左右的新认识,进而建立了青藏高原构造岩浆事件的系统时空格架,受到国内外重视;青藏高原巨厚地壳的成因是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。莫宣学通过对西藏新生代同碰撞与后碰撞火成岩的研究提出“两类地壳、两种机制”的新认识。“两类地壳”即新生地壳与再循环地壳;“两种机制”即构造挤压增厚机制和地幔物质注入机制,并估算了各自的贡献率。以往文献中对后一种机制涉及甚少;揭示出青藏高原碰撞火山活动显示出随时向周边、特别是向东迁移的趋势,结合地球物理资料,推测可能暗示高原深部壳-幔物质的横向流动。莫宣学教授在该领域的相关论文被SCI刊物他引613次。近五年来应邀在相关国际与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做报告25次,应邀为美国GSA Special Volume、Lithos等撰稿和评阅稿件。Mo et al.(2006)一文被Y. Dilek(当时GSA Bulletin主编)认为“是对理解亚洲新生代构造岩浆演化的一个重要贡献”。2003年入选“第一届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力的优秀国内学术论文”。 莫宣学教授长期致力于金沙江-澜沧江-怒江特提斯成矿域岩浆作用与成矿关系的研究,提出了“两套成矿系统、三大控矿要素”的理论概括及具体找矿方向,被地勘部门采纳取得找矿突破,为开拓“三江”国家级矿产资源新基地做出了贡献,有关成果获得了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。